• 您好!
  • 欢迎来到★湖南自考网!

自考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
决策作为管理的一种活动,包括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虽然决策的具体过程不尽相同,但就一般决策而言,主要分六个阶段:
1.发现现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管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做了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应有状况和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应有状况,是指根据现实有条件应当也能够做到的事情或达到的水平。发现问题比较难,必须不断地对组织与环境适应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创造性地思考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后还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弄清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影响、后果、起因等各个方面,为决策的下一程序做准备。可以认为,决策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确定目标。目标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所要达到的一定结果。显然,目标与管理者追求有效管理的效果是相联系的。目标是决策的开始,而实现目标,即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决策的终点。
目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方向性、时间性和可分解性。为了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目标,须将组织目标分解于这个结构系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时间段,形成与组织结构相对应的、保证目标实现的目标结构系统。
(1)确定目标的要求如下:
其一,目标应明确而具体。决策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它,因而要求决策目标订得准确,首先是要求概念必须明确,即决策目标的 表达应当是单义的,并使执行者能够明确地领会含义。如果一个目标的含义,怎样理解都可以,那么,无法做出有效的决策,也无法有效地执行。
其二,目标要分清主次。有的目标是必须达成的,有的目标是希望达成的。这样可以使实现目标的严肃性和灵活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决策过程中,目标往往不只一个,多个目标之间既有协调一致的时候,有时也会发生矛盾。例如,要求商品物美价廉就有矛盾,物美往往要增加成本;价廉就得降低成本,有时还会影响质量。因此在处理多目标问题时,一般应遵循下列两条原则:①在满足决策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目标的个数,因为目标越多,选择的标准就越多,选择方案越多越增加选择的难度。②要分析各个目标的生要程度,分清主次,先集中力量实现必须达到的重要目标。
其三,要规定目标的约束条件。决策目标可以分为有条件目标和无条件目标两种,凡给目标附加一定条件者称为有条件目标,而所附加的条件则称为约束条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决策目标为无条件目标。约束条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客观存在的限制条件,如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另一类是目标附加一定的主观要求,命名如目标的期望,以及不能违反国家的政策、法令等。凡是有条件目标,只有在满足其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达到目标时,才算真正实现了决策目标,不顾约束条件,即使达成目标,后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其四,决策目标要有时间要求。决策目标中必需包括实现目标的期限。即使将来在执行过程中有可能会因情况变化而对实现期限作一定修改,但确定决策目标时必须把预定完成期限规定出来。
其五,决策目标的数量化。就是要给决策目标规定出明确的数量界线。有些目标本身就是数量指标,例如产值、产量、利润等。在订立决策目标时要明确规定增加多少,而不要用大幅度和比较显著之类的词。有些属于组织问题、社会问题、质量问题等方面的决策,目标本身不是数量指标,可以用间接测定方法,例如,产品质量可以用合格品率、废品率等说明。
(2)确定目标的步骤。①必须认清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特点、范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的症结的办法是以差距的形式把它反映出来,即通过分析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把需要和现实之间所有的差距摆出来,进而抓住关键性的差距,并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②全面研究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可能。决策者所以要订立决策目标,是因为发现现实与要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已经达到不能满意的程度,才值得付出代价去消灭或缩小它。但决策时又不能仅仅考虑这么几个直接诱因,而应全面考虑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的需求与可能,应当估计到有条件来实现这个目标,否则目标将成为空想。③对于初步设想的目标,仍需要进行正反两面的论证,然后审慎地把决策目标确定下来。
3.拟定可行方案,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比较中发现的。因此,只有拟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行方案供对比选择,决策才能做到合理。如果只拟定一个方案,就无法对比,就难于辨认其优劣,也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有人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国外的决策人员常用这样的格言来提醒自己:“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这条路就是走不通的”。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要分成以下两个阶段:设想阶段和精心设计阶段。
设想阶段的重点是保证备选方案的多样性,即从不同角度和多种途径,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方案来,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尽可能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余地。新方案的设想与构思,其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思想框框,大胆条件环境。能否创新,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三个方面条件。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广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多谋善断,头脑敏锐,是创新的保证。如果具有坚实的的知识基础和旺盛的创新能力,还须有敢于冲破习惯势力与环境压力束缚的精神。拟定方案人的精神面貌如何,取决于本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强烈的求新欲;取决于决策环境,取决于决策的组织者创造一种有利于参加拟定方案的人们产生创造性思维的人际环境和信息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主要的心理障碍会影响创新:①社会障碍,指有些人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向社会上看齐,人云亦云。②思想认识障碍,即思想上的因循守旧。
如果说设想阶段特别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那么精心设计这一步正好相反,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和求实的精神,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反复的计算和细致的推敲,其目的是要在方案的创造性基础上保持其针对性。精心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工作:①确定方案的细节。②预测方案的实施结果。方案细节,包括制定政策、组织作业、安排日程、配备地人员、落实经费等等,通过第四节设计把方案变成具本的行动规划,决策才能付诸实施。估计方案的执行结果,是对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估,以便最后抉择。估计方案的结果时,应注意几点:①必须预计到明显影响决策目标的全部后果。②对决策方案执行后果的正反两个方面都应做出正确的评价,既要对长处作充分估计,也要对短处充分估计。③在预测方案的执行结果时,不能仅仅作技术 上的推论,应当充分估计人的因素在执行中所起的作用。
4.选择方案。拟定出各种备选方案后,就要根据目标的要求不评估各种方案可能的执行后果,看其对决策目标的满足程度,然后从中选出一个优化方案来执行,这一工作又称决断。这是决策全过程的关键阶段。
(1)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①谁决断,谁就要对决策后果负全责。按照管理权限划分,谁对某项工作负责,谁就有权对该项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决策,谁就不对备选方案进行决断抉择。②选择方案要重新回到问题和目标上去,审视决策方案对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满决程度,比较择优。③选择方案要充分思考方案实施的后果。决策者要从深层去考虑对下属利益的调整,心理承受力,波及到相关的社会影响等,同时还应考虑对可能出现的突然事变的应变措施的准备。④选择方案要考虑付诸实施 的时机。⑤决策者既要重视智囊、信息人员的工作成果,重视他们的工作在保证决策性方面的作用,又不能被智囊所左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胆量、魄力,做出优化决断。
(2)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①价值标准问题。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决策目标,因此,越是符合目标的要求就越好,这就是决策方案的价值标准。②“最优标准”问题。最优标准在理论上是适用的,但是最优标准是个理想化的标准,实际生活中往往不易达到 ,尤其是复杂的管理决策更是如此,绝对的最优化是不存在的。为此,西蒙提出一个现实的标准,即“满意标准”,认为只要决策“足够满意”即可。③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标准。决策有确定型与不确定型之分,对于确定型决策者来说,有了上述方面标准就可以进行方案选择了。但对于不确定型决策来说,具备上述标准后,还必须选好期望值。所谓期望值,又称均值,即按各种客观状况的出现概率计算的平均值,而概率就是出现可能性的计量。
(3)方案选择的具体方法。①经验判断方法。决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掌握的材料,经过权衡利弊,做出决断,这里决策者个人的素质、性格、知识和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数学分析方法。在控制变量属于连续型情况下,经验判断方法很难直接找到最优方案,需要借助于数学工作。在决策中应用数学方法,可使决策达到准确优化。③试验方法。即先取试点进行试验的方法。经验判断、数学和试验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有赖于决策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对决策方案做出尽量合理的评价和最后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决策程序当作教条来看待,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各个阶段也可能有所交叉;由于决策对象不同,各个阶段的比例也不尽一致,在某些决策中,省略某个阶段也是可以的。总之,要视决策者的经验多少,决策对象及手段的不同等情况来定,这也就是对待决策步骤的灵活性问题。

(温馨提示:如果你对"自考决策程序"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0731-82573301或者QQ咨询在线老师QQ在线咨询。)

    •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

    • 边参加自考本科边

    • 采访自考狂人:三年

    • 湖南自考建筑学?

    • 长沙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