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正在努力走向“世界一流”,谁会是首批“闯关者”?国务院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每五年一个周期。新一轮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已出,高等教育强国梦有望成为现实,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如何建设“世界一流”?(11月17日荆楚网)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之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期加快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这两个工程直接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清华、北大等部分重点大学和学科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即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国内高校整体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世界大学排名名次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出产人数暂且不说,单是由于最近热议的“中国学术界造假成风,逾百篇论文遭西方机构撤稿”所涉及到中国学者的学术诚信问题,就让我们在提到建设“一流大学”时,底气略显不足了。

  包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内,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之所以是梦想,魅力就在于即使有困难和不足,也绝不会轻言放弃,在直面困难、改进不足的持续不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水平的提升就是我们我们目标和动力。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分三步走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一方案的出台,吹响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是要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0年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热议。10年已过,“钱学森之问”仍未破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现象,而科研也是将重点集中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经费上。事实上,上述《总体方案》的出台就是着眼于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应在于培养一流人才,甚至要培养学术大家、理论大师。

  要培养出一流人才,还需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一流机制来保驾护航。英国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德国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根本原因都在于办学思想、理念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一流人才,教育改革应先行,进而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着眼于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机制改革,首先,应该从高校招生改革做起,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推行多元评价,培养学生兴趣,彻底改变我国教育存在的“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玩”的状况。其次,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之所以称之为“人才”,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另外,还应该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进而培养出更多能够把“个性”转化为“创造性”的、能够真正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