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624181128423_meitu_1.jpg

            孙宗禹
我是1973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而从原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调来湖南大学的(我的爱人孙婉娟于1965年8月随原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内迁至湖南大学,当时,我们的大孩子才4个月,只能寄养在人家家里。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缘故,直到1973年,我才作为上海市高教系统首批解决两地分居而调往外地的1400余人之一调至长沙,结束了长达8年的夫妻两地分居生活),到2008年退休。
这35年的教学生涯占据了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主要时间,也是我从一个对如何做好教师处于朦朦胧胧、知之甚少的状况得到逐步提升的过程,而湖南大学则为我教学生涯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回想起来,感触很深,我深深感谢湖南大学对我的教育和栽培,也十分感谢在此期间曾经先后与我共事、给与我帮助的同事和学生们。
        我从教几十年,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成长和成才,是我一辈子追求、献身和乐此不疲的事业。但是,我国大学的教师特别是工科教师,一般都没有教育方面系统学习的经历,因此,怎么当好一名大学教师,一是靠老教师的指点,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回想刚开始当教师时,一腔热情,总想把自认为是重要的知识尽我所能教给学生(尽管那时实在是知之不多,更是知之不深),生怕漏掉一点自认为是重要的知识,因而课程内容越讲越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越讲越快,以至于越教越觉得课程的学时不够用。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了“少而精、学到手”的口号,又在大力宣传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大力推崇的中国古代教育方面的名言和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漁”,逐步明白了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把最基本、最有用、最精华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分低能问题的提出,又使自己思索,在教学中如何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上个纪八十年代初,原械工业部教育局决定在全国四个工科专业中选择部分院校的专业开展教育改革的试点工作,湖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被列为其中之一。
  当时,我是湖大机制教研室主任,有机会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并主持了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时间长达六七年;其后,八十年代中,原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了全国首批四个工科专业的评估试点工作,湖大的机制专业也被列为其中之一,我又自始至终负责了专业评估试点的全过程。这一段的实践和思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高校的专业建设必须紧紧跟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在国内机械制造行业进行广泛调查、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在国内率先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思路,对培养内容则提出了在加强基础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以及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出了当时只依靠一批“积极分子”或“志愿者”来推进教育改革的做法是不可能持久的,一定要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那样,通过恰当的政策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改革才能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这项改革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1989年,机械制造专业改革的理论、实践和评估先后获得了首届湖南省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但现在回想起来,囿于当时对教育理念认识以及改革内容的局限性,这项改革主要还是停留在如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上,说到底,仍然属于技术教育的层面。

       (未完待续)

 

 人物名片:

孙宗禹,1936—       ),男,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1962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992年晋升为教授。湖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湖南大学机械系机制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湖南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科协主席,湖南大学教学督导团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学指导组组长。
 
1980年代以来,先后担任过各种学术团体的兼职有: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沙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机械工业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机械工业高教研究》主编,《大学教育科学》顾问。湖南省高教学会理事,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学会理事长,湖南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会理事长,湖南省成人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委员。
 
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6部。其中,201110月出版了《悠悠万事  学生为重孙宗禹教授教育文选》一书,反映了几十年来作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的主要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成果。20084月退休。
 
1989年,“机械制造专业改革的理论、实践和评估”分别获湖南省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7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和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由本人指导的硕士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研究”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991年,“浦沅工程机械总厂建立准柔性制造系统(Pseudo-FMS)”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技术成果奖,本人被机械电子工业部评为“七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该项目于199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评为湖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由全校学生票选为湖南大学首届 “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2014年获湖南大学“老有所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