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的类型
由于国家行政活动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行政管理活动极为复杂,有上层、中层、基层,及信息、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类活动之分,因此行政监督的范围、内容、方式也极为广泛。依据不同的标准,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行政监督主体的不同分类
按行政监督主体的不同,可将行政监督划分为:
◆ 政党监督,在我国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国家行政活动的监督;
◆ 国家机关自身对国家行政活动的监督;
◆ 社会和群众监督,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活动的监督。
(二)按行政监督体系的不同分类
按行政监督体系的不同,可将行政监督划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 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活动的监督属于外部监督体系;
◆ 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构、审计机关的监督及上级机关和下级行政机关的相互监督属于内部监督体系。
(三)按行政监督性质的不同分类
按行政监督性质的不同,可将行政监督划分为:一般监督和专业监督。
◆ 一般监督是指各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全部行政行为实行广泛的经常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如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上级政府机关依照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监督对象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督。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接受其监督。又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政府组织法》还规定地方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或者业务指导。法律所规定的各级行政机关之间的领导、指导、负责等关系都包含有监督之意。
◆ 专业监督是指上级业务部门对同级或下级机关行政活动的某一方面实行的监督,如国家财政部、人事部对中央政府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人事实行的监督。
(四) 按实施监督的时间不同分类
按实施监督的时间不同,可以将行政监督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行政监督贯穿于行政活动的全过程,由于行政活动有决策、执行、反馈的过程,因此行政监督在时间上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 事前监督是对决策过程监督,对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决策实施的物质准备、精神准备的监督,主要是审议决策方案和决策实施计划、预算等。这种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等等。
◆ 事中监督是指对决策方案执行过程的监督,主要是检查决策执行的方法、手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检查决策方案付之实践后的阶段性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予以纠正,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事中监督是避免失误、实行科学指导、提高效率所必需的,如果行政监督只管决策,不管执行,监督就是不全面的。
◆ 事后监督是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结果进行的监督,检查行政任务完成的基本情况以及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了解行政决策的正确程度和失误所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对错误的决策和违法行为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