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热线
招生咨询QQ

关于在自学考试中培养实践能力问题的研究

一、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在自学考试中强调实践能力的意义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呈阶梯式跃进,人类的知识总量每隔5年就要翻一番,知识淘汰的年限大大缩短,与此同时,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也被大大地缩短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些变化对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尽快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加快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融合。反映在人才的培养上,要求高等教育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为侧重培养那些社会需要的、能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变革、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表,把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我国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能力、创新成为今后各种教育形式培养人才的目标。这种变革,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各个环节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育对象不但拥有参与社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结构,而且拥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概念
关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在教育界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谈及的实践能力,广义地讲是指受教育者在经历了认知和心智发展的过程后获得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技能,是一种教育者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获得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布鲁姆在其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能力=技巧或技能+知识,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能力的获得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包含技能的形成。技巧和技能是指操作的模式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性技巧,技巧和技能所关注的是人们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组织和改组材料的心智过程。我们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体系中,一个人具有的知识是有限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和提供将来解决他可能遇到的新的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但是,帮助他们发展那些能使他们把知识改变为适用于新情境的能力和技能,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说明能力、技能比起知识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在教育活动中,虽然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但能力的获得将使受教育者在遇到新的问题或新的情境时,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能从其已有经验中找到合乎需要的信息,并把它们运用于新的问题和新的情景。
新的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在终身教育的社会里,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仅靠传授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参与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要向学生传授能力―学习的能力。
(二)在自学考试中强调实践能力的意义
自学考试是一种教育形式,肩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关系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质量,明确自学考试中实践能力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确立通过教育过程或教育环节使受教育者得以变化的方式,确立自学考试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自学考试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除要求受教育者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以解决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从不断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以考试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的自学考试中,如果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将会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在自学考试中强调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强调实践能力是社会的需要。随着当今社会生产力的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观念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能力和水平成为衡量人才重要的先决条件,对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那种一张文凭包打天下的情况不复存在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自学考试人才质量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自学考试应顺应社会的这种需要,在专业设置、命题考试、实践环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把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来抓,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其次,强调实践能力可以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藩篱。自学考试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等教育形式,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教育功能。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中教学是中心环节,学校的教学计划、教育原则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都是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展开的。学校的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特别强调能力、技能的传授。这使得成功、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造思维、独立钻研、发现解决问题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在自学考试中,考试是中心环节,处于主导地位,以考促学是其特征,学生的自学活动、助学机构的助学过程、国家考试机构的考试环节、实习、实验等实践性过程,无不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一方面,在助学和自学中,助学机构和个人通常以通过考试为首要目的,往往重视了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容易陷入“应试教育”樊篱。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死记硬背、考生答题模式化、思维限定在很狭窄的空间内,考生动手能力差,综合运用、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另一方面,自学考试中各个环节对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引导,比如过于强调社会化考试的客观性,而忽视了考生个性的发挥;在命题的过程中模式化的题型设计限定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实践环节考核仅限于考察考生“会不会”,而疏于对考生实践能力的深入考核;缺乏对考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这种考试引导的结果必然给考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自学中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可以在自学或助学活动中对考生产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习上的盲目性。
第三,强调实践能力可以改变考生知识能力不足的现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同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仅就诸如对知识的记忆或回忆等简单行为,两者可能相差不多,但在关于能力和技能之类的复杂行为上,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自学考试的考生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在自学考试的阅卷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随着人才的培养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由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转向促成人才能力的形成,自学考试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改变考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比例,要让考生明白实践能力的获得将使他们终身受用,引导他们从获得知识转向获得能力。应发挥考试、考核的导向作用,通过考试和考核,不仅可以巩固、检验考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引导考生和各助学单位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促使考生更重视能力的培养、锻炼和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引导培养考生对现实社会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将学生的眼光从书本、课堂引向社会和现实生活,从而使考生更好地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方法。
(三)在自学考试中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自学考试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因此,在自学考试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趋势,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放到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强调实践能力在自学考试中的重要性。应指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自学考试的各个教育环节。因此,在自学考试的专业设置、命题考试、实践环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中确立合理的、均衡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积极、主动地引导受教育者不仅仅是循规蹈矩地、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终生受用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实践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经历不间断的教育过程逐步积累起来的,这是客观规律。这就要求在自学考试的全过程中都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和促使考生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能力。本文将就命题、实习实验、毕业环节等三个专题展开讨论,分析各个环节在培养考生实践能力上的特点和方法。
二、命题环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自学考试以考试的方式为社会选拔人才,因此命题环节是自学考试的核心工作。自学考试通过命题工作具体体现人才的标准、引导考生学习的方向。社会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指引命题工作的方向。在自学考试中,命题及考试是衡量考生能力的重要坐标系,即通常说的“考试是指挥棒”。在命题环节强调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将引导社会自学地关注实践能力,引导考生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上述可以得出,实践能力是培养、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命题只有以侧重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为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才能选拔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正确引导考生的学习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能力是人们用正确的方法、组织整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们心智活动水平的体现,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行为的表现。命题侧重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即是对考生心理行为、心智活动水平的考查。以下几方面是培养人们实践能力的心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命题考查考生的重点。
(-)加强对考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核。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都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中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对新知识或现象、问题的了解与分析,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方法,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这一过程的完成表现为人的较强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命题不应该只是让考生再认背写学过的知识,以考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命题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模拟。考试的题目是为考生虚拟一问题情景,在那种特定的情景下,由考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类化,寻求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这一过程就是考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表现。
(二)加强对考生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人们要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需要人们将已有的知识构建为一个有内在关联的有机的体系结构,所有的知识点绝不是孤立的和没有联系的。社会的发展已要求人们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解决问题、解释现象,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这种综合表现为学科内与学科间的综合。因此,综合能力是现今人才实践能力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表现是人们知识结构的整合,而不是对简单、孤立知识点的记忆。
自考命题应加强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即对考生知识结构的考查。命题的着眼点不应局限于过于细碎的知识点。否则,自考培养出的只能是记忆型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对考生心智技能的考查。
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表现为人的创新思维。而人的创新思维是一种智能水平的体现、是一种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是人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按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进行的认识活动。主要涉及人们分析问题、寻求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时的思维指向性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迁移应用的合理性、有序性、逻辑性上。
通过对自考考生试卷的分析,我们看到在许多考生身上存在的一个问题:他们在解答试题时(这里主要指主观性试题),思维指向性不明确。不能建立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合理、准确的联系。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杂乱无章。即使是及格考生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他们在回答纯知识记忆试题上面得分较高,而在主观性试题考查能力的题目上面失分较多。这种情况表明这些考生缺乏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因而他们的智能水平远未达到创新人才需具备的标准。
有鉴于此,自考命题今后一定要加强对考生心智技能的考查,在试题答问的设置上避免模式化,给考生以想象与思维扩展的空间。不应只是注重答案的唯一与标准性上,要对考生回答试题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指向性、合理有序的逻辑性、新颖性给予高度的重视。评阅试卷时应给此一定的分数。这关系到自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问题。
三、实习实验环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习、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的专业中,其所设课程一般分为笔试与实践环节两部分。实践环节又分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实践环节。实习、实验为课程实践环节。
1、实习实验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知识的内容。而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后人学习前人留下来的经验,通过文字记录,学习前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及对各种问题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践前人所做的证明道理的实践活动,即我们通常称作的实习、实验等。实习、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专门设置的,即某些课程仅仅通过文字记录、语言叙述还不足以让后人明白或是记忆深刻。而通过亲身实践一次有了感性认识,使后人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地上升到理论认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北京市开设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59个专业中,66%的专业设有实践环节,其中课程实践环节有166门,毕业实践环节占27个,可以说自学考试从开考专业的总体设计上即充分体现实践环节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2.实习、实验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学考试中的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设置的宗旨是引导考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考生将今天在书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转化为明天乃至终生受用的能力或技能。理论学习的过程是人们通过了解前人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学习、掌握前人认识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但在众多的学科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一些亲身体验――实习、试验等方法来了解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呈现的反应等。因此在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必须重视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由此完成对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习、试验的实施过程
实习、试验的实施过程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习者通过实践前人留下来的知识经验这一过程,观察现象、验证结论。
1、要求
自学考试各专业考试计划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专业提出了要求。在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中提出了培养使用人才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并要求考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专科要求基本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本科要求能运用所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实际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专业考试计划的学历规格中明确提出全部课程笔试合格并通过实习、试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考核,方能专科或本科毕业;在专业考试计划中的课程与学分一项中,明确规定除某些课程应包含有实践环节部分,并规定了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考试方式中,对所有实践环节的内容提出了考核的方式方法、评判成绩的等级划分。即在专业考试计划中从宏观的角度对实践环节给出了明确要求。
自学考试课程中对实习、实验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与考核目的。每一门课程的考试大纲中都明确列出各章节应做的实习、实验或是设计等等,并对其应掌握的知识点及考核要求一一列出,即考试大纲规定了该课程操作技能、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2.形式
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种类较多,各专业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不尽一致。如前所述,从要求上分有两类:一是课程实践环节,二是毕业实践环节。前者是对课程学习的辅助性环节,通过实践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后者是对本专业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进行知识综合的一个过程,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将专业内各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课程实践环节是单一性的。但在形式上它是多样性的。自学考试中课程实践环节涉及到的形式有五种。
·课程实习: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工厂、实习园地或其它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过的书本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如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进行上机实习、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测量课程实习。通过上机演练或实际测量等方式的实习,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掌握知识并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实验: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或者说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如建筑材料课程实验。这类课程的实验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通过一定的仪器或器具而进行的活动,在全过程中要求考生有目的的用感官来观察事物变化的现象、过程及结果,从而验证所学知识的原理与方法。
·课程设计:设计是指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制图和实用技术资料的活动。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该课程的学习目的与要求,给学生一个假设的目标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按照教学以确定出设计任务书、提交达到该目的要求的设计方案或图纸等。如建筑工程专业的房屋建筑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等。
·课程大作业:课程大作业是指教师为更好地让学生巩固该门课程所学基本知识、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功而要求学生完成的内容。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大作业,学生要按照该课程应达到的要求画几张含有各种要求及水平的图,达到掌握基本功、掌握制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目的。又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作业,这门课程所学知识均在书本上以文字形式出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仅通过笔试不能很好地反映,但它又不可能通过实习、实验等方式进行。因此采用大作业的方式,根据课程学习目的与要求,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或实践进行综合性的作业,完成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与操作。
·听力、口语:指外国语言类专业为巩固学习某种语言,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要求中,对听说两个方面实践能力的要求。要求考生学习外语不仅掌握、认识书面上的语言,还要能够听得动别人的语言,同时要把自己的想法正确地表达出来,告诉对方,达到双方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外国语言类专业的最基本的要求。
3.考核方法
实践环节的考核是检验学习者通过学习与实际操作实习之后具有的技能或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以检验考生运用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所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实践环节的考核方法与其形式相配套。
·课程实习:一般的课程实习考核采取的方法是要求考生根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一个时期的实习过程,写出若干自述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含有实习目的、实习场所、实习内容、实习所取得的结果或收获等等。
·课程实验:课程实验考核采取的方法是要求考生根据该课程的总体要求及某个实验的具体要求,通过实验过程写出一份详实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含有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工具、实验材料、试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果等。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考核是根据教师提出的设计题目,结合学习该门课程的内容,运用其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按照该题目所涉及的各项要求设计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配有关于设计的说明,其内容有设计题目、设计要求、使用的基本公式、计算过程或是编制的程序、使用的模型、设计出的结果等。
·课程大作业;大作业的考核方式有些类似于开卷考试,但是其作业题目较为单一,其完成作业的要求比课程内的章节练习题或是单元练习题复杂,完成这些作业要求运用全书各章节的知识。这项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作业,各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采取作图方式、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采取论文的方式考核。可以说大作业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完全取决于该课程的性质及要求。
·口语、听力:它采取面对面的交谈形式,同时辅以利用语音设备听叙述回答问题。面对面的交谈方式既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听辨能力,又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也能够根据规定的情景发挥,充分展示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环节,除了在形式上有区别外,其实践的目的与要求也有差别。课程实验一般是为达到验证性的目的,其要求是严格按照课程所讲内容去实践一遍;课程实习,无论是去实际场所还是以上机的形式进行,它都是要求考生按照课程中所讲的方法进行实际演练;课程设计、课程大作业则是要求考生运用课程内所讲的基本原理或基本方法,独立设计完成一个小课题,它是对该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听力、口语的训练也是对这种课程以实践的形式来设置,完全要求考生在听与说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些实践环节虽有区别,但它们的的训练目标却是一致的,它是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内容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掌握该课程的辅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考生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任务,达到了该课程的学习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实践过程逐渐培养起了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考生学会运用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考生利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基本科学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实习、实验的改进与发展
1、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改进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不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过去自学考试考生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没有条件像在校生那样在学校里进行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培训,因此在实践环节考核的要求上也和在校生不同。
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几年前,考生平均年龄较大,而且90%以上都是建筑行业或与建筑行业有关的从业人员。这些考生大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自学考试中队实践环节的要求较为简单,基本上是以相关的理论课为中心,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只考核考生按照“图样”画图的能力;房屋建筑学让考生做的课程设计是预先给出建筑模型,要求比较单一。近几年来,考生的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年龄逐渐下降,从事本专业(建筑)工作的考生比例降低,许多高中毕业生直接加入到自学考试队伍中参加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因此仍采用过去的考核方式将无法达到培养考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根据这种变化,我们对有关的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进,对考核内容进行了更新,以期能真正引导考生注重能力的提高。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大作业,不仅要求考生照着图样画图,还要求考生根据所掌握的《建筑工程规范》计算一些细部尺寸,使考生不仅学会制图,而且了解为什么这样画。这种训练方法为后续的房屋建筑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考核内容更改为只给考生建设场地的平面尺寸及设计条件,让考生自己选择建筑型式做设计。这样做既可以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及独立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并为考生今后从业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做好准备。
由于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大作业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连续进行的,即先进行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大作业,后做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这样我们便有了调整前后的比较结果。事实是,凡是按照调整内容后完成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大作业的考生,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设计质量和制图水平明显高于过去的考生。有的专科段考生的设计及制图水平甚至超过了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接考自学考试本科段的考生水平。这说明新的考核方法在培养和提高考生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2、调动社会力量,资源共享
自学考试机构本身一般不具有师资、设备等进行实习、实验的条件,因此它的实习实验目前主要是依据主考学校教师的时间、学校内实验室设备是否有空闲时间来安排。有的自学考试机构,如北京市自学考试办公室曾经尝试在考试机构建立实验室。并且在考试机构开展了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普通化学等课程实验。这种做法解决了与高校学生进行实验相冲突的矛盾,可根据自学考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来安排实习、实验。但由于考生人数增多等种种因素,现已终止了这种做法。随着自学考试的实践性环节越来越多,由考试机构亲自购置设备、组织实验是不现实的,考试机构主要应是进行宏观管理,课程考核的实施仍应由主考学校来完成。今后实习、实验应考虑充分利用主考学校的师资及设备的同时,积极调动非主考学校的力量,调动相关企业、社会力量,让所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四、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环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对于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划分专业,在理论学习方面,高等教育的一个专业一般是各门相关课程的系统知识结构的综合体,而在实际应用范围上,一个专业往往是一个行业或一类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实践能力的应用就需要综合各门课程的知识。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最后阶段,都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习)这一综合性、实践性的环节。
毕业论文包括设计、实习是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这种形式对于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是一般的课程考试代替不了的,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方面更有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综合性的特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过程更接近于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模拟。在社会实践中,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纯运用一门课程的知识、理论能够解决的,它不仅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客观条件、整体配合等等。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收集所需信息、数据,自己分析、处理相关问题,自己决定用何种方式完成论文(设计)等,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或实际动手能力等多种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因此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对实践能力的锻炼,是学习阶段向实践阶段的一个过渡,是一次走向工作的实际操练。
(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施的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实施既包括对论文(设计、实习)的指导、评价标准,也包括对实施办法的确定,而其实施的原则是根据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它的特点确定的,并需要贯穿于这一环节实施的全过程。
1、综合性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是其重要特点,也是实施中要掌握的重要原则。
首先,学生选择论文(设计、实习)题目应有一定的综合性。虽然选题本身意味着在整个专业领域中只是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但这个选择不能过于狭窄、过于简单,那将达不到设置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目的;在进行毕业实习的专业中,毕业实习内容的安排也要注意综合性的原则,即实习应该能够涉及到该专业的各门课程的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过程。
其次,教师在指导考生写作(实习)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注意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除了对具体问题的指导外,对考生进行写作(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对培养其综合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答辩中提的问题应是多方面的,考查内容的备选范围应是较广泛的。
另外,对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评价标准也要注意贯彻综合性原则。一般来说,综合性强的论文(设计),往往难度也较大;而综合运用能力较强的考生,其论文通常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或能完成较复杂的设计,这些在评价标准上也应能给予体现。
2、实践性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是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强调实践性原则是毋庸质疑的。我国的学生往往死记硬背的能力较强,实际应用能力较差,许多自学考生由于其考试方法使然,在这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因此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实施,更要突出实践性的特点,不能把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写作、答辩变成照搬书本;变成变相的死记硬背,要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强调其实践性,强调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论文(设计、实习)选题应有实际意义,如果能选择社会的热点问题或与考生本人的工作有关的题目,对于锻炼考生的实践能力会更有帮助;考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过程是一个锻炼其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考生在进行论文写作(设计、实习)时需要的某些条件,如参考文献、统计数据,分析成本等,凡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并需要自己解决的,只要时间允许,都应该要求考生自己完成;而教师在指导时也要将在实际工作中应予考虑的问题,如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可能产生的非专业性的影响等等提出来,引导考生接近实际、拓宽思路;答辩时的提问应避免纯粹的对书本理论的阐述,而要侧重于考察考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公平性原则
任何考试都要求公平性,这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考试评价(成绩的评定)的标准对每个应考者应是一致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需要公平地评定成绩。但它在体现公平性原则上又和一般的课程考试不同:在课程考试中,每次考试均有统一的试题与标准答案,评定成绩主要看考生答题情况和标准答案的符合程度如何,评价标准的一致性较好实现;而在毕业论文(设计、实习)阶段,由于每个考生选择的题目不同,实习的内容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要实现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就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课程考试是一次性的笔试,时间短,过程统一,实施的条件一致,考试过程易于控制,评定成绩时不用考虑其他因素,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阶段时间长、环节多,每个环节又有不同的特点,这是评定成绩时不能不考虑的;另外对课程考试评定成绩时,教师面对的是多份密封的试卷,可避免“人情分”,而在毕业论文阶段,指导教师是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答辩也是面对面进行,这种方式则可能带来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不能很好地控制,将会影响成绩评定中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为实现毕业论文(设计、实习)阶段的公平性,就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第一,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本身的性质,评定成绩一般采用等级制,为了减少评定过程中的弹性和模糊性,各级标准应尽量明确、具体,易于检查和比较;第二,根据每个环节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同一批考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实施条件尽量一致,例如论文选题的容量、设计项目的大小差异不要太大,实习和考核中选择的案例(病例)大小(轻重)程度尽量接近,答辩时对每个考生所提问题的难度、数量应大致相当等等;第三,为保持评定成绩的客观性,减少人为误差,一般应采取组织答辩小组的方式,其中指导教师的意见只能占一定的比例,对成绩评定情况应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办法。
(三)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施的几个方面
为了做好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工作,需要建立适应自学产试特点的组织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实施办法。各省考试机构根据本省的情况,都有自己的基本做法。
1、依靠主考学校,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环节,牵涉的部门和人员也较多,有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主要是由主考学校组织实施的,因此要依靠主考学校,发挥主考学校的作用。虽然各学校都有完成校内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工作的组织体系,但自学考试的组织方式、时间、内容等均和普通高等学校有区别,无法完全沿用普通高校的组织办法,主考学校需要根据自学考试的要求建立校级领导统筹、系为基础的组织管理体系。并配备必要的人员。
某些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实施需要借助主考学校以外的条件,例如毕业实习需要有实习基地,对于实习基地的认定、实习基地教师的人员配备与条件要求、实习过程的管理等仅仅靠主考学校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管理体系。另外考试机构在实践性环节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建立以主考学校为主体,和考试机构紧密配合,并与其他有关部门互相协作,适应自学考试的组织管理体系。
2、根据目标制定质量标准
自学考试设置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目的和普通高校一样,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质量标准从总体上说基本一致。但自学考试中有少数专业是部门委托开考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门针对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毕业设计(实习)的质量标准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另外,由于自学考生学习情况差异较大,为了让所有考生都能规范地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质量标准应该更明确、具体、详细。
由于专业本身的要求不同,体现在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环节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就有工程设计类、软件开发类、施工管理类、专题研究类等多种类型,而毕业实习则各专业差异更大,因此各专业的质量标准虽然总体原则基本一致,但具体标准则要根据专业的要求具体制定,尤其是在评定成绩的等级与标准方面要有详细、明确、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3.制定适应自学考试的实施办法
根据自学考试的特点,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环节的各个步骤的组织、安排、管理都要制定具体、详尽的办法。
选题的选择与确定办法要考虑到自学考生人数多、范围广,选题差异及主考学校教师的承担能力,大部分专业采取事先给出备选范围,考生选择后再审查确定的办法;
毕业实习的具体安排包括实习基地的分配、实习时间、对考生实习的管理办法等等。由于自学考生通常人数较多,又有工学矛盾问题,实习时间一般较普通高校要短,另外实习基地的条件、实习内容的落实等等也要根据自学考生的特点而采取适当的办法;
答辩的安排,包括答辩小组的组成,答辩的办法,提问的数量、成绩评定的办法等等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制定,要有利于质量标准的落实和实现评定成绩的公平性。
4、抓好教师的指导与答辩工作
教师对考生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指导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指导水平对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工作质量有明显影响。
影响教师指导水平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对论文(设计、实习)指导工作是否能够胜任;
态度是否认真,是否重视自学考试的论文(设计、实习)工作;
是否了解自学考生的特点,和普通高校学生的不同之处,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为了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应对担任指导教师的条件、例如来源、职称、专业教学经验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指导教师的职责,如各个阶段的指导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自学考生数量较多,为保证工作质量,应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多是来自普通高校,对自学考生的特点往往不大了解,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指导工作,就应让指导教师了解自学考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为使教师们的指导要求和水平基本一致,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规定与要求应该注意统一、明确;有些专业,尤其是安排毕业实习的专业,担任指导的不完全是高等学校的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有必要对指导者进行培训,并对指导工作提出详细的要求。
五、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
(-)自学考试的特点对培养实践能力的影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者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性质决定了自学考试考生的学习过程和高等学校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异。一是自学考试的考生没有经过统一的入学考试,他们的学习基础、工作情况、生活经历等千差万别,不能像高校学生那样整齐;二是自学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考生主要根据大纲和教材应考,学习主要依靠考生的自我教育,没有教师的“答疑、解惑”过程,考生通过自学后参加考试,不像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和教师有充分的直接交流;三是考生的实践环节是在课程笔试合格之后进行,不能像高校学生那样随着课程的学习同步进行。另外,自学考试机构本身一般没有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实践环节的实施基本上是在主考的高等学校内进行。
由于以上特点,在自学考试建立之初,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是自学考试的一个难题。教考分离的方式使考生几乎完全依赖教材,容易偏向于死记硬背,而大规模考试为了掌握标准一致,在命题阅卷上少有灵活性,也不利于引导考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另外由于受条件制约,自学考试的实践性环节多数要依靠主考学校。许多主考学校在早期因校内实习实验条件有限,没有余力接受校外的工作;社会助学单位很少,更没有哪个助学单位具备开展实习实验的条件;所以开考专业和设置课程都受到实践性环节问题的制约,普遍开考的是没有或只有很少实践性环节的专业,有些专业即使有很强的社会需求,因实践性环节的实施问题无法解决也不能开考;已开考专业中的实践性环节也是尽量简化,以主考学校能承受为前提。
随着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自学考试中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拓宽开考专业的范围,要创造条件多开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另一方面要改革命题内容,注意通过考试引导考生提高其实践能力,还应增加原有专业中对考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内容,如增加实践性环节等。有的省(直辖市)已在自学考试中尝试开考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简称高职类专业),由于这类专业对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关省的考试机构大胆探索,从课程的设置、到具体实施均有一些新的思路。有的省采取灵活的方式和基层合作,例如农学类专业就和农业部门合作,使考生就近、就地完成某些实习实验和技能培训;有的和劳动部门合作,把技能培训和技能证书引进专业学习中来。自学考试的命题也开始探索如何引导考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不再满足于只用传统的模式命题;在实践性环节的实施上也不再因条件限制躲着走,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索。许多省的自学考试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实践性环节工作,并制定了本省的管理办法;不少主考学校也为本校主考专业的自学考试的实习上机等实践性环节配备相应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国考办则在总结各省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管理办法》,使自学考试的实践性环节的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
(二)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学考试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尤其是其实践性环节,在课程设置、质量标准、实施办法等各方面从无到有,与自学考试建立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仍是自学考试中较为薄弱的一个部分。自学考试在培养考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是由于自学考试自身的特点带来的,有的是要求或办法不完善而产生的,有的是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问题等等。问题虽然各异,但最终将影响自学考试正确引导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方针,影响自学考试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在如何通过命题引导考生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但因每次考试课程多,命题量很大,因此大多数课程仍沿用传统模式命题,要求考生死记硬背的题目仍占相当部分。有的题型被认为能够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分析和测试,难以衡量其真正的效果,也不易在命题工作中得到落实。
2.由于自学考试本身条件所限,课程的实习、实验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难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按照现在的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实习、实验要在该课程笔试合格之后去做,因此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验证的一些定理或结果要等到课程学习结束才能进行,这样的顺序不利于帮助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课程学习的要求。
3、实践性环节有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倾向。由于实践性环节本身的特点,考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给承担实习、实验的主考学校或有关单位的师资、实验室、机房等带来压力。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这些单位在安排实践性环节时首要考虑的是要在本单位的师资、设备等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以可行性为第一考虑因素,以形式上完成规定的实践性环节为限,至于内容安排如何科学合理,教学与考核的质量如何保证等问题往往无暇研究。
4、实践性环节的管理及要求不够规范。有相当部分实习、实验没有大纲,只有简单的几项实验内容说明;有的实验内容只是一位教师个人确定,有较大的随意性;有些实习实验虽然有大纲,也只是由具体负责的教师自己编写,没有经过一定的审定程序:部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等的有关要求。标准等没有规范的、书面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对考生只是口头要求,显然难以规范;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书面要求,各位指导教师的要求可能出现因人而异的情况,为其后的评定成绩留下隐患。
(四)改进与完善在自学考试中对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自学考试中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细致的问题,受其自身特点所限,不可避免会有一些问题。要在自学考试中实现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环节,并创造相应的条件,提出切实的改进办法。
l、变革考核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试点,对部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进行开卷考试、非笔试考试的试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引导考生更加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不断改进命题工作,逐渐加大通过考试试题考查考生实践能力的比重。要对各种题型在考查考生各种实践能力的作用进行科学的评估与测试,逐渐建立起有自学考试特点的命题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够体现考查考生实践能力的命题原则,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
要积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早已离开了过去封闭办教育的老路,自学考试这种大规模、社会化的教育形式更需要放宽眼界、开拓思路。自学考试没有自己的师资设备,要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和行业或劳动部门合作,开考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高职类专业,进一步拓宽自学考试的领域;充分发挥主考学校的作用,并和社会助学单位合作,对实践性环节的实施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解决实习、实验不能和笔试同步进行的问题;可以和专业相关的实践部门合作,安排考生的毕业实习,使考生能充分接触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
3.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性
组织编写各门程的实验(实习)大纲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的指导手册,制定大纲与指导手册要有统一的原则与规范的要求,能真正起到指导与规范实践性环节工作的作用。
制定明确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使考生和指导教师都有可依据与遵守的统一规定与要求。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既要遵循实践性环节共同性的规律,也要考虑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要有利于实践性环节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考试机构应制定明确规划,依靠主考学校,组织人员编写实习实验大纲和论文(设计、实习)指导手册。为了保证质量,对编写人员应有一定的条件要求,编写的大纲、指导手册等应经过一定的审定程序,制定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也需经过主管部门的认可。
为了保证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性,还应加强对实践性环节实施情况的检查,检查各实施单位是否按照大纲进行教学,是否按照即定的程序与要求进行考核和评定成绩,有条件时还可对实践性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估。
4.加强对在自学考试中培养实践能力的管理与研究
通过自学考试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现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在自学考试中贯彻素质教育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十分复杂,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考试机构、主考学校和有关人员都应加以重视,只有思想上重视了,工作中才能落实;其次,要加强对培养考生实践能力有关工作的落实与管理。在命题工作中应有明确的对考查实践能力的命题要求,并通过考试实践不断改进;在实践性环节工作中虽然已有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但从总体上来说,领导、协调、管理的力度不够,考试机构和主考学校应加强对实践性环节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检查评估等措施来加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研究与总结。在自学考试中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号召上,或仅限于从形式上完成。如果不进行深入研究,就会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如果不进行总结与交流,就得不到推广,无法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包括研究在自学考试中培养实践能力的规律、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特点,怎样加强有关工作的规范性,如何体现自学考试的特点等等,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要加强管理与研究,需要有许多既熟悉专业要求,又了解自学考试的人,尤其是专业教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大量具体的、专业性的工作,这也是提高有关各项工作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
在自学考试中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自学考试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即定的教育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考试机构、主考学校及有关部门都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要开拓思路、大胆实践,探讨多种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使自学考试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做好实践性环节考核的管理工作 增强自学考试教育的整体功能
姜山 《中国考试》 2000年理论增刊
(2)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土建卷)、(电子信息卷)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
(3)怎样写毕业论文 刘锡庆 现代教育报(招生考试专刊)
2000(65、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