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热线
招生咨询QQ

【每周人物志】郑群明: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本期嘉宾 郑群明 旅游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生态旅游》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

       

 

6月21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这一消息,让关注天山申遗、为天山自然环境努力的众多专家学者为之振奋。而这一刻,旅游学院的郑群明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因为由他主持规划编制的《新疆喀拉峻国际生态旅游区详细规划》,也为天山申遗贡献了不小力量。

 

“科研这条路一旦走上,不进则退。”

许多行外人羡慕旅游研究者能够“游山玩水做研究”,可是,正如郑群明所说:“旅游学科外出调研表面看似风光,其中的艰辛只有研究者自己知道。”事实上,旅游学科应用性、实践性强,常常要求研究者们走出研究室,在实地考察和规划中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是件既耗脑力又耗体力的工作。作为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这些年来,郑群明一直致力于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领域研究。

当年参与国家林业局重点课题《植物精气研究》时,郑群明奔走于多个省区之间,反复到野外进行植物材料、植物精气的收集,不合格的样本必须重新采样,数据成千上万……他完成的系统分析研究工作,最终填补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整个课题研究历时整整七年。

科研不易,而生命更为宝贵。郑群明所研究的地区通常都尚未开发,自然条件异常艰苦,1999年,在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时他曾摔致左手骨裂;在新疆喀纳斯调查中,穿越友谊峰原始森林时,不慎从马背摔落至雪水河中,队友死死拉住缰绳使郑群明免遭蹄下之苦,自己却手指骨骨折;2012年,在新疆喀拉峻国际生态旅游区调查时,他和队友在雪地里连续行走11个小时,唯一的干粮是半个苹果,靠吃雪支撑下去……无怪乎今年喀拉峻作为天山的一部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时,郑群明和整个团队感到的欣慰。

研究之路这般艰辛,可郑群明却从未想过放弃。“研究者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没有停下来的可能,不进则退,这是科研的道理。”他说,“科学研究就应该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敢于沉下心来,求真务实,乐于走出校门服务社会。”正是抱着这样“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乐观的态度服务社会”的治学理念,郑群明在生态旅游行业一扎身就是十多个年头,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各类旅游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共计3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撰写著作2部。

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土地,用丰硕的学术创新成果推动着旅游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十多年如一日专注一个学科,这条路他走得坚定无比。

 

“教研相长,才能教学相长。”

在科研屡获成果的同时,郑群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师。

“老师的本质还是教学,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学生才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只有学校重视老师,老师重视教学,学生才会重视学习,学科才会有发展。正因如此,他在研究中不断用新成果、新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前沿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受到更好教育的目的。“只有教研相长,才能教学相长。”作为老师,郑群明坚持“学生最应该做的是学习,而老师最应该关注的则是学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要支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对于学生的疑问,他有问必答、积极指导。

扎实的科研精神反映到教学上,郑群明坚持学生多做实地调研、参与社会实践,认为实践才是旅游学科的根本,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大课堂。

曾在郑群明老师指导下获2011年“挑战杯”专项特等奖的学生王甫园告诉记者,郑老师常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带着学生们做课题,领着学生们做调研、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升华课本知识,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或许正因如此,郑群明带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其中不乏像王甫园一样摘取“挑战杯”全国、专项、省级等大小学术奖项的学生,在学生身上的倾情投入,也使他获得换来了“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老师、湖南省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和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殊荣。

 

专注科研,专注教学,郑群明不忘自己对科研的最初的热忱,不断推动旅游学科、生态旅游领域向前发展。唯有不忘初衷,方得始终,郑群明对旅游学科的专注和成绩,无疑是这句话最好写照。